《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阅读答案附赏析

时间:2024-05-10 11:45:31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阅读答案附赏析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阅读答案附赏析

浣溪沙·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①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②缫车:缫丝所用的器具。③牛衣:蓑衣,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

阅读练习一:

(1)、这首词写了什么季节的什么情景?表现出主人公什么样的心情?(4分)

(2)、具体说说这首词在写景上的特色?(6分)

(3).词的上片写景描写特点如何?营造了怎样的氛围?(5分)

(4).简析该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6分)

答案:

(1)这首词写初夏时的乡村生活情景。表现出主人公久旱雨后丰收有盼的淡淡喜悦之情。(写出季节和情景各1分,写对心情得2分,总4分)

(2)这首词一改他诗以视觉形象为主的常见写法,而是别出心裁地将富有农家生活气息的各种声响搬入词中,于平易中见神奇。村头枣花掉落衣巾声、农家缲(sāo)车抽茧出丝声、农人粗服柳下卖瓜声,声声入耳。使乡村的季节色彩、田家的农事活动、农村的`生活情态融为一体。 (在基本符合思路前题下,只写特点得3分;具体说特点得6分)

(3)移步换景,一句一景(白描)视听结合,营造浓郁乡村气息,欣欣向荣繁忙景象

(4)体恤民情、和善、平易近人的太守形象。酒困人渴的太守求饮的细节将官与民之间的融洽之情轻轻点出

阅读练习二:

1.对诗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全词在构思和用语上颇具匠心,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B.上片三句话,三个画面,从所见着笔,次写所闻,不仅具有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

C.下片记事,转写作者村外旅行中的感受和活动。

D.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村南村北”又概括嘈杂的“缫车”声,词人心情定是烦躁郁闷,无法排解。

2.这首小令清新朴实,明白如话,仅“试问”已让词人形象栩栩传神。请结合末句的内容,分析词人形象。(2分)

3、这首词写了什么季节的什么情景?表现出主人公什么样的心情?(4分)

4、具体说说这首词在写景上的特色?(6分)

5.阅读这首宋词,续写下片

赏析

(150字左右)。(6分)

参考答案:

1.(2分)D(此处“声响”是词人谢雨途中所闻,是乡间忙碌之音,词人的心情是愉悦的。)

2.(2分) “野人家”指村野的一户人家,“试问”有敲门探询之意。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太守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

3、这首词写初夏时的乡村生活情景。表现出主人公久旱雨后丰收有盼的淡淡喜悦之情。(写出季节和情景各1分,写对心情得2分,总4分)

4、这首词一改他诗以视觉形象为主的常见写法,而是别出心裁地将富有农家生活气息的各种声响搬入词中,于平易中见神奇。村头枣花掉落衣巾声、农家缲(sāo)车抽茧出丝声、农人粗服柳下卖瓜声,声声入耳。使乡村的季节色彩、田家的农事活动、农村的生活情态融为一体。 (在基本符合思路前题下,只写特点得3分;具体说特点得6分)

5、这首词写初夏乡村情景,极富农家生活气息。词上片写景,重在路途之声;下片言事,重在行人之态。纵览全词,起笔于有声,落笔于有声。

通常,诗词中景多是视觉形象的画面。上片,苏轼一改常法,拿乡村声响入词,于平易中见别致。村头枣花掉落衣巾声、农家缲(sāo)车抽茧出丝声、农人粗服柳下卖瓜声,声声入耳。些少三句,全从声响中来,使乡村的季节色彩、田家的农事活动、农村的生活情态以及久旱雨后丰收有盼的淡淡喜悦之情,均有不同程度地表现。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阅读答案附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