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时间:2024-02-15 15:44:59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通用17篇)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通用17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2、使学生学会分析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运用合理的解题思路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完整准确表达的习惯,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分析并解决连乘问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寻求解决连乘问题的解题思路,并体会找到中间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小练习,请大家看屏幕。(课件出示:在超市的一个货架放着各种包装的面包,爸爸买了其中一种面包4袋,一共多少钱?)

师:读一读,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认真的观察思考,要求一共多少钱所需要的条件。学生会发现不能求出问题,因为不知道1袋面包的价钱)

师:就是说,要求一共的钱数,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课件出示:)

师:知道这两个条件,就能求出总钱数。那你们刚才说哪个条件不知道?(学生回答后)

师:我们就补充上这个条件。(课件出示完整题目:每袋面包12元,爸爸买了4袋,一共需要多少元钱?)

师:现在能解决了吗?该怎么列式计算?(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订正)

(课件出示题目2:开学初,老师给咱班50个同学每人发5个作业本。)

师:读一读,你能解决这道题吗?(学生会发现这道题没有问题,思考后回答)

师:你能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合适的问题吗?

课件出示:

(根据学生的补充,教师课件出示完整题目:老师给咱班50个同学每人发5个作业本,老师需要准备多少个作业本?)

师:请同学们口头解答,同桌互相交流一下。(指名学生口答,课件出示算式)

师小结:同学们,你们可真了不起,刚才的练习我们知道了要解决一个问题,要有两个条件;还知道了,如果告诉我们两个条件,可以提出问题,这是我们解决问题时所需要的重要本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课的开始,设计两道不完整的题目,一道是缺少条件,一道是没有问题,让学生补充条件、提问题。通过这一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巩固乘法问题的数量关系,同时复习“要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通过分析法和综合法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为学生分析、解决两步计算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主体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课件出示课本例1情境图(图略)

师:大家看,这是同学们在参加广播操比赛。仔细观察,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学生根据图说出题中的信息)

师:通过刚才大家的交流,我们知道了题中告诉我们“每个方阵有8排,每排有10人,3个方阵”三个条件,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在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经历一个从情境中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并且完整地用文字表述问题的过程。指导学生学会认真读题,仔细审题,明确题目中的条件和所求问题,理解题意。

2、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

师:认真分析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老师相信大家都会解决这个问题。先不忙着列算式,先说一说在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时,你是怎么想的?先自己想一想,说一说,然后在小组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收集学生是如何分析的信息)

师:哪个组派代表来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分析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

师:他们这个组用到了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样说既简练又条理,再说一说,看哪个组能说既简练又条理?

师:大家的思路都非常的清晰,那老师要问问你们,为什么要先求1个方阵的人数?用哪两个条件就可以求出这个问题,为什么用这两个条件就能求出1个方阵的人数?3个方阵呢?(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同组交流,集体反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借助于点子图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先求1个方阵的人数,求一个方阵人数为什么用乘法,怎样求3个方阵的人数。思路图整理如下)

师:我们一起回忆刚才从要求的问题开始怎样一步一步找到解题思路的。(师生一起说)要求——总人数,就要知道——每个方阵的人数和方阵数。每个方阵的人数不知道就要先求它,用题中的——每个方阵有8排、每排有10人,就能求出每个方阵的人数,根据求出的——每个方阵的人数和有3个方阵,就可以求出总人数。请各自再试着说一说我们刚才是怎么分析的,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学生再次的整理思路,熟悉思维过程)

师:有的同学可能是这样想的,看到“每个方阵有8排和每排10人”,就想到能求出1个方阵的人数,然后用1个方阵的人数和方阵数就能求出3个方阵的总人数。我们都是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师:根据刚才我们说的思路,怎样列算式?(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反馈后教师板书算式)

设计意图:通过追问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弄清楚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学生一般会有两种方法:一是想要求什么,必须知道什么条件,不知道的条件就是先求的;二是根据题中两个有关系的条件,想到可以求出什么,求出的这个问题,可能就是解决最终问题必需的条件。这两种思考方法其实就是解决问题时常用的分析法和综合法。在这里只给学生渗透这样的思维方式,不明确提出来。通过潜移默化的意识渗透和日积月累的思维训练,让学生逐渐具备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授之以渔”的目的。

师:大家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思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另外一种思路)

师:可以看着点子图,和小组同学商量一下。(小组讨论,反馈小组意见,师生共同总结思路)

师: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刚才这种解题思路。(师生共同叙述)

师:根据这种思路这样列算式?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时,哪个地方要特别注意?(第一步的单位名称)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提高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正、反比例的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 ……此处隐藏31307个字……(辆)这个选项,我自己也有疑惑,因为学生基本上可以马上排除它,我一直在想:如果把第一个选项改成12-4=8(辆)或者是12-6=6(辆)会更好一点?因为之前学生在学习一图四式之后,就养成了看到一条算式想到其他三条算式,在探寻“一共有几只兔子”这个问题时,学生确实写出了15-7=8(只)和15-8=7(只)等算式,而且有些小朋友在和同桌交流的过程当中还很自豪地说自己不仅想到了加法还想到了减法,不过在反馈时,那些学生也没有提出减法的算式。所以我想,是该把减法放在探究新知环节中评价,还是在这个基础练习里,就可以利用12-4=12(辆)或12-6=6(辆)这两条算式做到加法和减法的比较呢?

在“猴子园”里,我意图是让学生体会当条件不足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但如何让学生明白我的意图呢?我选择了放手让学生说,我以为他们会猜,最后再由我总结:“树上到底有几只猴子,我也不知道,那么我们都不知道这树后面有几只猴子,那这个问题能解决吗?”可是我的学生似乎很自信,有的认为就是1只,有的认为就是2只,有的认为就是3只,造成这样的结果可能有两个原因:其一,也许他们确实在猜,但是不会表达;其二,也许是我的语言误导了他们,因为我说:“一共有多少只猴子呢?谁能最快用算式表示出来?”所以他们无论如何都要想出一条算式来。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17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第四册54~55页例2、例3,练习十二的第1、2题。

教材分析: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四单元《用除法解决问题》中的内容。本课教学之前,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和除法含义,并且学习过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些都为本课内容的学习作了知识铺垫。本课时,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安排在教学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其匠心在于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让学生领会“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并学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了解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传统的教学内容,新教材由浅入深安排了两个例题,例2,通过摆飞机模型的主题活动,在操作观察中让学生建立“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概念;例3,通过观察情境图,从图中获取相关数学信息,引导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解法。学习这部分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体会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学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的几倍的实际问题,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倍”的实际问题作好了思路孕状。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倍”的概念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先前经验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中精心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活动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有意识地让他们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经历运用除法的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懂得应如何数学地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如何合理地计算出结果。

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时,一方面要用学具进行操作,为学生的有条理的思考提供感性材料的支持,另一方面要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最后通过一组有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加深。

教学设计思路:课前准备,做好铺垫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学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学生动手操作中感知)自主探索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组内交流,解决问题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小结学习内容,课堂表现)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每人准备(10根或15根)小棒。

课前准备:

1、教师和学生谈话,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想是什么。

2、做伸手指的游戏:

(1)教师伸几根手指,请学生伸出是老师的几倍的手指数。

(2)伸出8根手指,每2根分一份,看看能分成几份。

〔设计意图:融洽师生关系,在课前活动中复习有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除法的含义,为新内容的学习作铺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首先请同学们来收看一段视频。(课件播放有关国庆60周年阅兵仪式中空中梯队的视频)

师介绍飞行员刘欣:刚才大家看到的是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空中梯队的精彩表演,在这些飞行员中有一名女飞行员,她的名字叫刘欣(出示刘欣的照片)。刘欣姐姐小时候就是青山区的一名学生。我们要像她一样从小树立自己的理想,并且要努力去实现它。小红的理想就是长大后能当一名飞行员。你们看,她用小棒摆了一架飞机。(将小红的图片和用小棒摆成的飞机的图片贴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收看视频,既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理想教育,又可以很自然的引出主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教学例2

1、学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1)师: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小棒,你们想用小棒摆飞机吗?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用小棒摆飞机。请你一边看一边数:几根小棒能摆一架飞机?(动画演示用5根小棒摆飞机的过程)

〔设计意图:动画演示用5根小棒摆飞机的过程,既让学生知道怎样用小棒摆飞机,避免操作过程中出现不会摆的现象,同时又能强化一倍数。〕

(2)提问:几根小棒能摆一架飞机?(指名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5根)

(3)师出示小丽的图片和一捆小棒(将小丽的图片贴在黑板上),问:小丽有10根小棒(板书:10根),猜一猜她能摆几架这样的飞机?(指名答)

师出示小强的图片和一捆小棒(将小强的图片贴在黑板上),问:小强有15根小棒(板书:15根),猜猜他能摆几架这样的飞机?(指名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猜小丽、小强各能摆几架这样的飞机,引导学生向几里面有几个几靠,不让学生说理由,等到学生动手操作,充感知后再来探讨。〕

师:谁想来帮小丽摆一摆?教师将小丽的10根小棒给1名学生,摆在小丽旁边画好的方框中。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通用1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